2010年6月6日

古猶太王國興亡錄(一)

作者: 陳卓 

壹、前言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Hebrew),是當今世上除了中國人之外碩果僅存的古老而具有延綿不斷歷史文化傳承之民族。他們人口並不多,但猶太會堂遍佈世界各角落,具有強大的族群內聚力。 

他們對世界的實質影響力遠超過其人口應有的比例:他們實質上掌控了世界金融體系、操控著電影、電視、報章雜誌等大眾傳播事業;在文藝及學術界亦居主導地位,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力更是無與倫比。妙的是,這一切幾乎都是在鮮受社會大眾注目的情況下進行。非但如此,當今世界上主要的一神論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實皆脫胎於猶太教,連共產黨的精隨都和它大有牽連,故欲對當今世間的政、教糾葛有所根本理解,實應先對猶太人的歷史文化有個真切的認識。目前國內有關猶太民族的專門著作及通俗讀物都很少,大學中有關猶太民族歷史、文化的課程更如鳳毛麟角。鑒於猶太人對中國及全世界的潛在影響力,作者不揣淺陋,撰成本篇,冀收拋磚引玉之效。 

貳、神話與傳說 

根據猶太人經典《托拉》(Torah,即律法書)及基督教《聖經.舊約(Old Testment)》之記載,猶太民族之始祖亞伯拉罕(Abraham)是西亞閃族(Semites)一個小部落的領袖。這個小部落約在西元前十九世紀中從離幼發拉底河(R. Euphrates)出海口不遠的烏珥(Uhr)出發,經長途漂泊遷徙,途經巴比倫(Babylon)、馬里(Mari)等當時的文明中心,先到達位於幼發拉底河中上游的哈蘭(Haran)居留了一段時間。據說就在此段時間內他的上帝雅赫威(Yahweh)向他顯靈,要求他絕對忠心服從,並允諾他的子孫將多如夜空中的繁星,且可獲得流著奶與蜜的迦南(Canaan)之地為其子孫生息繁衍之所。 

亞伯拉罕老而無子,遂與其妻莎拉(Sarah)之侍女夏甲(Hagar,埃及人)同帳而寢,得一男,名為伊實瑪利(Ishmael),稍長後生得精壯敏捷,甚獲老父歡心。莎拉無子,深感孤單,哭求於上帝,亦得一子,取名為以撒(Issac),因係嫡出,自然獲得繼承人地位。不久之後亞伯拉罕受老妻之逼,不得已而將夏甲母子遣離。據說伊實瑪利長大成人之後英武非凡,自闢天地,成為阿拉伯民族之始祖。以撒成年之後繼其父為部落領袖,年近四十始娶其表妹呂碧珈(Rebecca)為妻。其妻一舉得兩男,為雙胞胎,先出者名為以掃(Essau),繼出者名為雅各(Jacob)。長大之後,以掃為人魯直好動,善於狩獵,深得老父喜愛,本欲立之為嗣,但其妻偏愛雅各,為其聰慧善言詞,且善解人意。以撒年老後失明,本欲為長子祈福(為家族領導權之傳承而向上帝所作之特別禱告),但雅各受其母之慫恿,使用狡計冒充其兄,騙過老父而取得繼承權,以至於兄弟反目成仇。雅各深恐其兄加害,遂走避至哈蘭,投奔其母舅。後來他娶了兩位表妹為妻,外加兩個侍妾,生了一大堆孩子,然後再率領家眷及羊群回到迦南地區定居。他又因為勇猛善鬥,曾與上帝差遣之天使角力而不分勝負,獲得以色列(Israel,意為上帝之戰士)之名號。至於其兄以掃則自立門戶,成為另一部族之領袖,世居約旦河(Jordan River)東南畔,其後代並不被歸類成希伯來人。 

 

● 進出埃及 

根據《托拉》及《舊約》記載,雅各與其愛妻拉結(Rachel)所生之長子約瑟(Jose)因受其父之特別寵愛而得罪諸兄,在少年時被販賣至埃及為奴,但由於聰明機靈,又逢特殊機緣,竟在埃及做了大官。後來他與諸兄重逢,不計前嫌,把老父及諸兄弟暨族人都接到埃及謀生〔註一〕,於是雅各的子孫們得以在埃及安居樂業,並迅速繁衍。這樣經過了許多世代(約四百餘年),埃及的局勢發生很大變化,喜克索斯(Hyksos)人早已被驅逐,埃及又恢復成為由法老統治的神權國家。 

據史料記載:在西元前一三○四至一二三七年之間,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these II)在位,他大興土木,又大事征伐,使許多農民及外邦部落被迫為奴,從事苦役,以至於引起大規模奴隸造反。《舊約》中《出埃及記》雖是典型神話,但總亦反映了部分的史實。 

領導出埃及的大人物是摩西(Moses),他出生於希伯來的利未(Levi)部落,據說被埃及公主扶養成人,因而有不平凡的氣勢及才能,從某個角度看,他就是猶太民族的大成至聖先師:他是『十誡』的頒佈者,上帝的代言人,亦是〈申命記(Deuteronomy)〉中的教誨者,他使雅各的子孫和其它一起逃離埃及的各族人民凝聚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靠的就是這『十誡』及其個人威望〔註二〕。其情況與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及成吉斯汗制定蒙古大法有神似之處。 

● 征服迦南 

相傳摩西領導他的子民在埃及東北方西奈半島的曠野之中漂泊了一個世代(約四十年)之久。這群人經過長期的淬鍊,人口增加,戰鬥力增強,但摩西未及把他們帶領到那塊「上帝允諾之地」即已與世長辭。接下他權杖之人名為約書亞(Jashua),約書亞完成了這個任務,其手段就是(在雅赫威的庇佑下)將該地原有的居民趕盡殺絕。當時在迦南地區小國林立每個國的規模都不大,基本上都只是一個城邦而已。文質彬彬的約書亞有勇有謀,指揮若定。他在率軍西渡約旦河之前即已完成佈置,把將要分配給希伯來各部族的地盤設定〔註三〕。 

待大軍渡河之後即按預定計劃征戰。根據《舊約》記載:約書亞率領大軍六十餘萬人度過約旦河之後即包圍耶利哥(Jericho),在弓箭射程之外繞城行軍七天,第七天上帝使城防崩潰,以色列人屠城。城中不分男女老幼徹底滅絕。據傳說,約書亞總共滅掉了卅一個王。〔註四〕 

約書亞在臨終之前在示劍(Shechem, 地名)的一棵橡樹下與以色列民眾「立約」:要他們一心一意尊奉雅赫威他們的上帝,說祂是一位善妒的神,你們若離棄祂而去事奉異邦之神,祂必在降福之後轉而降禍於你們!可見在當時的迦南地區尚有許多外邦人(Alien,即異教徒)在那裡生活。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雅赫威是專門照顧他們自己人的神,而外邦人則各有其所祀奉之神來照顧。 

● 士師時代(約西元前一二○○至一○二五年) 

約書亞去世之後,以色列各部族的人民散居迦南各地,自營生計,以農耕及畜牧為其主業。各部族間並無統一領袖,但各有「士師」(Shofet)為宗教領袖兼仲裁者。 

當時迦南地區尚有許多其它民族與之雜處,互相之間有貿易往來,甚至通婚,但亦經常互相攻擊。在宗教方面則各奉其所信之神,對以色列各部族而言,他們所共同擁有的是: 

一、共同的歷史記憶, 

二、共同的上帝, 

三、共同的生活規範。 

在這段時間內,約旦河東岸的摩押人(Moab)、米甸人(Midian)、亞瑪力人(Amalekites)、亞捫人(Ammonites)……相繼入侵,以色列各部族只能依賴其士師號召農民來組織聯軍抵抗。更嚴重的威脅來自濱海地區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s),他們約和猶太人在同一時期由海上進入迦南地區。非利士人會製造鐵器,已發展出階層化的軍事領導體系,聚居城邑,擁有五大城堡。其人民訓練有素,不但從事貿易,亦做掠奪的勾當。以色列各部族與非利士人的爭鬥經常失利,於是各部族的長老代表民眾向最後一位士師撒姆耳(Samuel)發出需要一位『國王』的呼聲。撒姆耳起初尚不願茍同,他警告以色列的長老們:有了國王之後,人們便會失去自主權而受制於人。但迫於統一軍事指揮權的需求,他終於替以色列民族選立了一位國王,時約西元前一○二五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